查看原文
其他

Trinity:落日余晖下的同行者们

青衫Aspie 青衫Aspie
2024-11-07

本文作者:

Fulcrum-M已确诊ASD与焦虑障碍,自我怀疑PTSD。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本科在读。人文气息重、求知欲极强的工程师。

本文赞赏将作为作者的补充稿费。感谢每一位愿意分享的小伙伴!

Trigger Warning:

本文涉及家庭创伤、心境障碍困境、战争场景和血腥梦境描述,请谨慎选择阅读。

目录

  1. 写在前面

  2. 天空与星辰

  3. 战场与指挥官

  4. 我与她

写在前面

“弹射,弹射”

凄厉的告警在座舱里响起,红色的主告警闪烁。

拉动拉环,没有反应。

汗珠在面罩下凝结。


意料之外的枪声在阿富汗的群山中响起。

“指挥官同志,我们接敌了!”

“周!”


于是我从抽搐与幻觉中醒来,可那些场景真的是幻觉吗?

他们都是我,欢迎阅读我的故事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01

天空与星辰

和天空结缘很早,我的舅舅是一名转业的民航飞行员,小时候拜访他家时看到那一个个模型总会两眼一亮。

大概是决定性的一天发生在“黄田机场”,我人生中第一次进入限制区。

- 第一次见到那些优雅的钢铁造物,线条被阳光镀上银边。
- 第一次聆听航空发动机的轰鸣,不觉丝毫吵闹,只有激动与好奇。
- 第一次见到鸟儿以外的物体离开地面,昂首,骄傲地对重力表示不屑。

于是在数十年后,每当我开始思考为何自己愿意踏上如此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时,海马体总会牵着我的手,将我领到那个午后,那片机场的落地窗旁。

和星辰结缘得更早。

据我母亲的描述,小时摇床上的挂坠便是火箭、月亮和太阳。搬入新家,卧室的墙纸上用荧光点排列出星座,每当熄灯后进入梦乡前,欣赏这些“星星”便是我的一大乐事。

后来接触了科幻,却又不满足止步幻想,于是从天马行空向现实进发,了解那些技术细节。

六年级读完《航空航天概率》,初一在电子世界设计飞机火箭,自学轨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。

那些对于大部分人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公式、文字和原理,于我是那么自然,近乎本能。

然而对速度和高度的狂热追求却成为诅咒——国家利益、经济效益……太多的阻力。时代变了,人们已经抛弃了冷战的狂热,只剩冰冷的理性。

那些曾经的空天之梦要么进入博物馆落满灰尘,要么干脆停留在蓝图上,被锁在某个角落的柜中遗忘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还想提一架对我有特殊意义的飞机,注册号为B-18212的波音747-400,隶属中华航空,已退役。

她是我的童年回忆,是我在精神上孤身来到深圳这座城市后交下的第一个朋友,或许也是我的第二位引路人。

每当放学回家,夕阳西下,晚霞满天。她总会优雅地掠过我家上空,我也会激动地冲向室外,问候、祝好,愿她起落安稳。

见得多了就许下了个愿望,偷偷地约定要和她飞一趟,不再重蹈“火热号”的覆辙——那是一架国航的772,和我在黄田留下了一张合影,她的涂装令人印象深刻。

但当我某天再见到那张照片搜寻她的踪迹时,只找到了她孤零零停在飞机坟场的模样。

好巧不巧,2019年春节回老家前,最后一次与18212相见,这一别竟成了永别。疫情中她再也没回来过,直到2021年4月,华航宣布退役其机队中所有747。

那是一天中午,我注视着屏幕上冰冷的字句,震惊,无奈,痛苦。

沉默,哭泣。

此后每每见到747的身影,眼眶总会湿润。恍惚间好似垂尾上是那朵熟悉的“红梅扬姿”,仿佛又回到了那一个个孤独又宁静的傍晚,霞光点燃天空。

这次进近不同常规的稳定3°下滑道,她居然轻摇机翼,向那个小男孩问好、微笑。

小男孩长大了,踏上了你父亲们的道路,可你却不在了。

每当蜷缩成一团颤抖时,总在恍惚间听到Master Warning滴滴作响,明明双眼紧闭,却能看到那团闪烁的红光,看到HUD上飞速滚动的数字、倾转的地平。

于是下意识将手伸向双腿之间,拉动,祈祷下一刻弹射座椅助推火箭产生的过载能如母亲般将我紧搂,把我带到一个不曾存在的基地。

在那有我的朋友,有我的老师、前辈,我又变成了一个五六岁孩子,向他们努力奔跑,扑去;他们在远方向我微笑,向我张开手臂。

最后我扑到在他们怀里,“孩子,别害怕,我们在呢。”

机坪上那些本来在博物馆中落满灰尘、无人问津的老友们再一次洁亮如新,空气中弥漫着航空煤油的香气,压气机的叶片随风转动,随意却又威严。

向我发出邀请——来吧,和我飞一趟。

但是什么反应都没有。醒来时,房间昏暗、空荡。

“红梅扬姿”(图片为作者原创)

02

战场与指挥官
已经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写这个部分了。

每每着笔,那些遗忘的假象便被揭开,碎片排山倒海、喷涌而出,将我拽入那些情绪的漩涡之中。不知所措,更不知从何写起。

无论如何,再试一次吧。

我的父母不仅无法给我提供安全感,还会无意地反其道而行之。他们都在医院工作,我的童年与前半段青年时光,正是他们作为医生职业生涯中最忙碌的日子。

而太阳落山,一天工作的疲惫让他们不仅无力关心我,还会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。

我作业中粗心犯错也好,夫妻之间的小口角也罢,都会引发一场大爆炸,要么对我大发雷霆,要么互相大发雷霆。

至今我仍然记得很小时候的一晚,他们吵得如此激烈,以至于以扔拖鞋的方式攻击对方。

“你介意爸爸妈妈离婚,也就是以后不在一起吗?”
“不介意。”
“你会恨你爸爸吗。”
“不会。”

于是为了一点爱,我学会了欺骗与伪装,学会了“懂事”,学会了压抑情感,以钢铁般冰冷的理性去对待几乎一切……

后来从出生的小城来到深圳。大都市的繁杂、吵闹,让我在爱与感情的恐惧之上叠加了对生存的恐惧。

哦对,忘了提了。正因父母的忙碌,他们才从小着重培养我的“安全意识”,于是在新环境中每个陌生人都好似敌人,好似下一秒会从不知何处掏出武器对我发动进攻。

于是每分每秒对我都是战争,神经紧绷,肾上腺素维持高位,随时准备击退一切来犯之敌。

后来更是经历了一些我不愿再提及的恐惧。

那是初三下学期,那段时间的梦境中我一次又一次杀死对方,看着想象出来的鲜血飞溅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快感。

中考完了,我以为一切结束了,然而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。

在课上莫名会睡着,又在莫名的愤怒、仇恨与攒紧的拳头之中醒来,茶叶、咖啡、改变饮食都无法解决嗜睡。

记忆也是在那时逐渐模糊,有时父母提起一些在我本已经能记事的年纪发生的事,我却无论如何努力回忆都是一片空白。

而再谈及初三,即使是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此刻,我仍会面色凝固,肌肉颤抖收缩,莫名的怒火涌上心头,随时准备撕碎眼前的一切。

若是他人提起,最冰冷与决绝的语句将阻断一切继续谈及的尝试,接着是严厉的训斥与警告,让对方清楚我并不需要这段回忆,以攻击掩盖自己的恐惧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后来接触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资料,那些士兵、驾驶员、飞行员的回忆。

他们在崇山峻岭间穿行,上一秒阳光安静地照在山坡上,天空碧蓝如洗,下一秒就有不知从哪飞来的榴弹,不知从哪发射的炮弹,不知从哪升空的毒刺,接着便是一场恶战。

然后一切再回到宁静,再交战……无穷无尽,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吗?

于是又多了一个熟悉却陌生的身影,守在无线电旁,指挥着只有我一人的军队,和这个巨大陌生嘈杂混乱的世界对抗。

于是便有了那句“指挥官”,在任何时候都能唤醒我的理智,让我用肾上腺素与杏仁核劫持对抗一切悲伤、绝望、空虚、颤抖与崩溃。

这当然是有代价的,在这日复一日愈发频繁的强制唤醒中,应激被一次次固化成为我的本能,放松成为了遥远的好似从不存在的回忆……与梦想。

就如那群带着迷茫眼神离开东方的士兵一样。不过,我又该从哪撤军呢?

图片为作者原创

03

我与她

我,出生于2005年,已确认有阿斯伯格综合征,确诊焦虑,频发抑郁状态,高度疑似PTSD。


谈了够多的自己,最后聊聊她吧,那个闯入我世界的人。某种意义上,这篇文章为她而作。


我们是高中同学,相识于某个社团,因为共同对某个学长的粗暴发言感到无语,遂加微信“小窗”吐槽。


习惯性地点进了她的朋友圈,大部分内容平淡无奇,但一张照片中她的眼神,熟悉却模糊,击中了我。


那是相似的恐惧、虚无与悲伤。

至于确认关系那是三年之后的事情。有时不禁佩服自己的勇气,就凭那么一张照片和自己的感觉就愿意给予她全部的信任,愿意相信她不会出卖自己——我们受过类似的伤。

于是第一次开始关注一个人,关心一个人。

记得那时她在朋友圈抱怨膝盖不好,我竟然愿意苦口婆心地劝她放一放自己所钟爱的篮球。

只因不想知道她躺在手术台上,冰冷的柳叶刀划过她光洁白皙的皮肤、深入组织,只因不想知道她终身再与自己所爱无缘。

于是也不知怎地就聊开了。高一下学期,在我Flashback(侵入性记忆)最严重,情绪时不时崩溃的那段时间,我向她坦白了自己的信任。

“火与剑,终究不会在一起的。”她没有接受。

“为什么你愿意信任我、不觉得我傻白甜?”
“因为我看到了你的眼睛,里面有不一样的东西。”
我们之间某次随意却又不随意的对话。

余下的两年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,挚友。

高二选课走班上课,我们的选课一样。在相邻的教室,于是总会在课间“不期而遇”,随意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上几句。

还有一天不知怎地,她突发奇想要统计我们一天中相遇的次数,于是我们见一次笑一次,往记忆中的数字上加一,好像最后数字定格在七?

还有一天上午下课例行出门“接水”时没找到她的声音,下午见到她时莫名地急切催促着我问她怎么没来上课,一切还好吗。

离高考还剩两周,进入自主复习。她某天晚上突然问我政治怎么学(那时我政治成绩一直稳定得还行)、很多东西没背怎么办。

于是我将自己整理的二三十页精炼背诵提纲逐页扫描成pdf发给她,至今忆起我都在感叹自己竟然有如此耐心。

于是三年就这么过去,在毕业那天,我们留下了以为的最后一张合照——莫名奇妙地,高一高二每次运动会我们都能碰见、合影。那时都以为此后的人生再无彼此。

三年的合照(图片为作者原创)

父母让我为毕业旅行找一个同伴,朋友圈吆喝一通,只有她回应。就这么阴差阳错地,我们坐上前往江浙的航班,让毕业成了故事的休止而非尽头。

在瘦西湖的那个晚上下起了大雨,而只有我带了一把伞。于是那是我们第一次以贴身的距离接触,雨中泥土的芬芳和她的香气混在一切,一次次诱惑着我抱紧她,最终却作罢。

最后一站,杭州,那天夜里我们交换了彼此原准备带入坟墓的秘密。于是她就这样突破了我对天空与星辰的执念,突破了我作为指挥官的强装镇定,来到了那个小男孩身旁。

于是从此在落日余晖下不止有18212,于是从此人生中多了同行者。

可能看到这所有读者,除了你,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“学生恋情”。但有趣的是她也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,而且是在我的怂恿下于湘雅二院确定的。

让我们把视角转换,最后补充一点细节。

伊始让她拒绝的是恐惧,防线被敲开一个小缺口的恐惧。她一直在遮掩着自己的过往。

她也知道我有不为人知的东西,只是成长环境中长期的打压让她觉得自己的创伤只是“矫情”,不值一提。至于那些“不期而遇”也不是我的一厢情愿。

“如果我追你……”
在出发前一周,从酒吧离开的路上她如是问我。
“你不用追我,我就在那等着你。”
没敢脱口而出的下意识回答。

也祝各位能找到能与自己同行的人。
那就,写到这里吧。

图片为作者原创

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题图来源网络,侵删。


就诊避雷,请看地图文评论区,持续更新,点击【菜单栏-资源-地图&量表】查看。

作者  |  Fulcrum-M
编辑  |  YU

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:
qingshan.aspie@gmail.com
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青衫Aspie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